大家好,我是小曦,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。

关于重阳节,有哪些传统习俗呢?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!

重阳节

1.九九重阳桂飘香

农历九月九日,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。此刻,恰是秋风送爽,丹桂飘香,金菊怒放,万里艳阳好时光,人们对重阳节,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“佳节又重阳”中的“又”字,不知道出了多少情怀。

重阳之佳,在于秋高气爽、风霜高洁,登高远望,或赏菊赋诗,都会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。那么,为什么把九月九日叫重阳呢?

它来自《易经》,易经是以九为阳数,九月九日,两阳重叠,为“重九”。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写的《远游》诗中,曾有“集重阳入帝宫兮”的名句。这说明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“重阳节。”

在《风土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以重阳相会、登山饮酒,谓登高会,又名茱萸会。”每到这一天人们结伴出游登高,饮菊花酒,佩茱萸吃重阳糕,“以畅秋志”。王维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到了汉朝,重阳节逐渐盛行。每年九月九日,皇宫中便举行重阳佳节庆典,文武百官都要饮菊花酒、吃“蓬饵”、带茱萸,以求健康长寿。三国时,曹丕曾写过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,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。”出重阳的由来。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说,在重阳节,行吟载酒, “须尽一生之兴”。而南宋宫廷则要“于八日作重阳排当,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。明代皇宫九月初一就开始过节吃花糕,九月九日重阳时,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远望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民间。

2.登高远望

九月,是黄金季节,又是丰收之时。桔红橙黄,粟开榴绽,金桂飘香,黄菊争艳,花果累累。此时,登高远望,绮丽的风光尽收眼底。倘若在晨光初露的拂晓或夕阳如火的黄昏,登临高处,静观日出日落,会顿觉旷神怡,豪情满怀。 因此,人们在重阳佳节,多数郊游登山,吃糕饮酒,吟诗对歌,欢庆丰收。暮秋时节,登高环顾,满目青翠金黄火红,宛如彩蝶遍山野,香风扑鼻,百果满枝。真可谓是“林枫欲老柿将熟,秋在万深处红”的金秋美景。

重阳登高的习俗,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了。在汉代的京都长安,就有“三月上已,九月登高”的记载。据说汝南县一个叫桓景的人,曾拜一位道士为师,一天道士对他预言说:“九月九日这天,你家有大难。”桓景听了大惊,忙问避灾之法,道士告他:“你可叫家里人一只红布袋,里面放满茱萸,扎在手臂上,全家一块到郊外登山,再喝点菊花酒,便可免去此灾”。桓景一一照办了。天还没亮,就领着全家老少登上山顶。晚上回家进门一看,发现留在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。他感叹多时,打这以后,九月九日登山避灾的风俗就传播开了。

传说归传说,其实,桓景的故事是虚构的。登高,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娱乐活动。 东晋时,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同友人在重阳节登上荆州的龙山,纵目眺望美景,开怀畅饮,吟诗对歌,快乐极了。不想连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也没有发觉,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“落帽台”。南宋朝诗人杨万里在重阳登游“落帽台”后,写下了“贵重近臣光绮席,笑谈重事落乌纱”和“闭门幸免奖乌纱”等诗句,就是笑指孟嘉登山落帽之事。直到今天,在湖北省江陵县西门外的龙山上,还有“落帽台”这一古迹。

为了登高方便,晋代诗人谢灵运还自制了一种登山的木展(鞋),前后装有铁齿,上山时去掉前齿,下山时去掉后齿,人称“谢公屐”。这也许是我国最早出现的“登山鞋”,并为后人广泛采用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吟诗赞道:“脚著谢公展,身登青云梯。”清朝,皇帝在重阳节,都要到御花园的假山上,登高远望,百姓们纷纷出城到香山登高,直到现在,我国大部分地区,仍盛行重阳登高的习俗。

3.赏菊品菊

重阳赏菊,是我国古时就有的习俗。

菊花,五彩缤纷,婀娜多姿,香气纯正、清新。第花既可观赏,又能入药。《东京梦华录》曾记载了北宋开封“九月重阳,都去赏菊”的盛况。陶渊明非常喜欢菊花,他在庭院里种了许多菊花,友人们来他家赏菊的络绎不绝,使他“今日送走西方客,明日又迎东方朋”。川流不息的亲朋好友不断打忧他,因此,他对着盛开的菊花吟道:“菊花知我心,九月九日开,客人知我心,重一同来”。据说在他精心栽培下,菊花均在九月九日一齐开放,朋友们同一天来他家赏菊,免去了平时的扰乱。

人们喜爱菊花,不仅仅因它的娇容姿色美,更因它有傲然性格、刚强气质。你看它,面对飒飒秋风,挺立不弯,置身于寒霜冷月仍姿容不改,愈是到了深秋,它开得愈是茂盛、鲜艳。在细雨纷纷,寒气袭人的环境中,它争奇斗艳,仍然怒放。所以,人们爱菊、赏菊、敬菊、赞菊。以菊喻志,咏菊抒怀。

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《菊花》诗,很有气魄:

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
黄巢在赏菊后,借菊花搏风斗霜,繁纷不败的形象,抒发自己推翻帝王的情怀和必胜的信念。

我国是菊花的故乡。据史料记载,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栽种菊花的国家。早在公元前五世纪,《礼记》上,就有“季秋之月,鞠有黄华”的记载。相传在八世纪初年的唐代,菊花才东渡日本,日本人把它视为高贵的“皇室专用花”。12世纪,菊花渡过英伦海峡。传入英国,17世纪传遍欧洲,19世纪才传到美洲。

自古以来,我国培育菊花很普遍。第一部记载菊花品种的书是宋朝的《菊谱》,当时有名菊35种,至清代的《广群芳谱》中,收录菊花品名增至300多种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上写有“菊花品种九百余”。由于爱菊的人越来越多,种菊的人也就越来越广,品种繁多,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个品种。

供人观赏的菊花,主要有翠菊、蓝菊、墨菊、雏菊、万寿菊、千头菊等等,大立菊是其中的“皇后”,一根枝上就有上千朵花,竞放吐艳清香阵阵,沁人肺腑,令人陶醉。

作为饮料的菊花,主要产在浙江一带,有黄、白两种,一般以朵大、蕊小,瓣厚为最好。杭州的菊花气味芬芳,是泡茶的佳品,可以清暑降热,驱风润喉。药用的菊花,主要产地在安徽、河南、四川等省,其中绒球形的菊花是药中珍品。山野中的菊花大都是药菊,菊花入药,有怯风明目,清热解毒的作用。

近几年来,植物学家研究发现,菊花还具有保护环境,净化大气层的奇妙功能。它不怕烟尘污染,对一些有害气体还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非凡的抵抗能力。因此,让我们大家都来爱菊、种菊,培育菊花吧!不仅仅是了过重阳节,而是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新美好。

4.重阳风筝

春秋季节,人们喜欢到郊外旷野去放自己制作的筝。望着各种各样的风筝随风高入云霄,的确是一件心悦目的乐事。

风筝,北方称为“纸鸢”,南方称为“鹞”。现在统一称作风筝。唐代诗人高在《风筝》诗中写道:“夜静弦声响碧空,宫商信任往来风,依稀似曲才堪听,又被风吹别调中。”当时的风筝上不仅装有弦或笛,有的还把灯笼带上夜空,黄昏时望风筝,可听到悠扬的音乐,各种灯彩。

清代放风筝盛行,特别是北京,无论是儿童还是老翁,同在一起放风筝。民谚中说:“风筝放飞万人看,千丈麻绳系竹竿,天下太平新样巧, 一行飞上碧云端。”

传说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就专门写过一本制作风筝的书,书中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、糊、绘、放的工艺。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,配有两首歌诀,一首讲扎法,一首画法。告诉人们制作风筝应该注意骨架位置、绘图色彩和形象神态及如何在风筝上装纸鼓、风笛等。

现在我国南北方都有许多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。别是天津有一家“风筝魏”,制作十分精巧,有自己的独特风格。“风筝魏”的第一代传人魏元泰所制的风筝,曾于1914年在巴拿马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。

如今,“重阳佳节放风筝,老少同乐在碧空”的风俗,在我国及世界各地都深深地扎下了根。

5.九九诗话

“九九重阳重九诗,九九亲朋诗酒会”。每逢重阳佳节,亲朋好友,三五成群,身佩茱萸,携带美酒,兴冲冲地登山远眺,一睹如画江山,饮酒赋诗,饱尝金秋景色。历代不少诗人以重阳为题,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。

大学士苏东坡在他的《重九》一词中,因宦海沉浮而流露出愁秋之情:“佳节若为酬,但把清尊断送秋。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,明日黄花蝶也愁”。这正是他面对重阳佳节,想到自己的坎坷一生,而发出的感慨。

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。清秋气爽,窗前篱下,菊花盛开。时逢佳节,共赏菊花,别有一番情趣。孟浩然在他的《过故人庄》中写道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。诗人念念不忘的是“重阳节”到来时要去赏菊。王勃的“九日重阳节,开门见菊花”,可见当时养菊花的人不少,开门可见,推窗可观,菊花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观赏物了。白居易有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一诗:

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丝色白霜。

还似今朝歌舞席,白头翁入少年场。

抒发了作者人老志坚的情怀。

李清照的词《醉花阴·重阳》道:

“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消金兽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、半夜凉初透。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”

这首词,把她在重阳佳节时,赏菊那孤独凄凉的心情,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。重阳节本来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欢庆日子,可她却孤身一人,望着菊花如旧,年年重阳菊花皆怒放,而人呢,已经四散逃亡,国破家碎。

卢照邻在《九月九日登玄武山》一诗中写道:

九月九日眺山川,归心归望积风烟,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
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他乡过重阳节时,思念故乡情怀。

在古代诗词中,还有不少关于插茱萸的描写,孟浩然的“茱萸正少佩,折取寄情亲”,杜甫的“明年会知谁健?醉把茱萸仔细看”等等。

毛泽东主席的重阳诗与古人情调截然不同,在《桑子.重阳》一词中,以雄视千古的乐观精神,写下“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”的不朽诗篇。读后,自然产生一种昂然奋进的力量,这在历代重阳诗中是罕见的。

好啦,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,我们下个中国传统节日再见!

限时特惠: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,一年会员只需99元,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
站长微信:497764900